“他娘的!这‘昆仑-7’的主传导轴耦合公差又超标了!老周!你的算法是不是又偷懒了?”赵大川的吼声依旧洪亮,震得旁边的工具架嗡嗡作响。他那只完好的右手,正用扳手死命地拧着一根粗如大腿的晶能导管接口,机械左臂的液压装置发出强劲的嗡鸣,提供着恐怖的稳定扭矩。
通讯器里传来周文彬没好气的声音,背景是快速敲击键盘的脆响:“放屁!是你那边施工的蛮牛又把基座震歪了0.1微米!数据同步给你了!照着调!再拧断了导管,老子把你另一条胳膊也换成机械的!”
“你敢!”赵大川嘴上骂着,动作却丝毫不慢。他那只完好的眼睛(另一只在黑洞湮灭时留下了永久性损伤,带着一个黑色眼罩)紧盯着机械臂上投射出的全息参数,粗大的手指在扳手和机械臂的调节轮盘间快速切换。动作间带着一种经历过生死淬炼的、近乎本能的精准与高效。粗犷与精密的矛盾在他身上达到了奇异的和谐。
“成了!”随着一声清脆的咬合声和参数达标提示,赵大川松开扳手,抹了把汗,看着恢复平稳运行的巨大传导轴,咧嘴一笑,露出依旧雪白的牙齿,“还得是老子!”
他拍了拍那条冰冷的机械臂,金属表面传来沉闷的回响。这条手臂,是他在深层修复舱醒来后,用“熵墙”最前沿的仿生材料和部分“藤蔓榫卯”柔性缓冲技术打造的。它失去了血肉的触感,却承载着他未熄的意志和对“盖结实”的执着。他不再是冲锋陷阵的尖兵,而是“熵墙”庞大躯体上,一块不可或缺的、坚硬而灵活的“榫卯”。
---
“熵墙全球网络运行十周年简报。”周文彬的声音透过加密频道,清晰地传入林辰和苏雨薇的个人终端。他正身处“织网”核心的数据海洋深处。
光屏上,数据流瀑布般刷新,最终凝练成一份简洁却厚重的报告:
> **核心稳定性:** 99.7% (空间畸变抑制率)
> **能量循环效率:** 较基准提升312% (“海渊之心”及分布式心锚网络贡献)
> **生态恢复指数:** 全球平均恢复至灾前89% (藤蔓榫卯引导地脉能量催化)
> **文明存续保障:** S级 (覆盖所有登记聚居点)
> **关键隐患:** 无 (持续监控中)
报告末尾,附着一张动态星图。代表地球的光点,被一层由无数细密金色藤蔓虚影构成的、柔和而坚韧的光晕所包裹。这光晕,便是“熵墙”在宏观宇宙尺度上的投影——人类文明在浩瀚黑暗森林中,为自己点亮的、名为“秩序”的微光。
“辛苦了,文彬。”林辰回复。
“数据很漂亮。”苏雨薇的意念平静如水。
周文彬没有回应,只是发回一个简短的字符:“**基石尚稳。**” 这是十年间属于他们的默契。他依旧是那隐于数据洪流之后的“织网者”,用最冰冷的算法,守护着最温暖的希望。代价是常年与止痛贴片为伴,以及眼底再也无法消散的疲惫。但当他看到屏幕上那稳定攀升的生态指数和遍布全球的翠绿“心锚”光点时,紧绷的嘴角会掠过一丝极淡的弧度。
---
黄昏。
夕阳的金辉为曦光城镀上温暖的边。林辰没有留在指挥大厅,而是来到了城市边缘一片新开辟的观景平台。这里视野开阔,可以俯瞰下方如同藤蔓般自然延伸的城市脉络,远眺巍峨的雪山和更远处幽蓝与金辉交织的“熵墙”天幕。